如何让幼有所育不负所“托”
2022-11-17 09:37 来源:网络发布者:文辉阅读量:19522

编辑评论/注释
“一老一少”民心所向,一枝一叶时时牵挂。婴幼儿护理服务不仅关系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时,提到了“年轻人有教育”,并对未来的民生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普惠性照护体系,完善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拥有4.5个名额纳入“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近年来托育服务体系的情况,光明日报记者联合中国儿童中心梳理了目前托育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在广泛调研不同地区家庭对婴幼儿护理需求和不同类型托育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金秋时节,伴随着初升的太阳,许多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个接一个,走进北京西城区中国儿童中心幼儿发展部的托幼班。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加入集体生活。门口,可爱的鸭子玩偶,五颜六色的气球门,热情的老师在迎接孩子们。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把3岁以下的孩子送到托儿所。
据政府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4000万人,超过30%的婴幼儿家庭有托幼需求,但托幼服务机构入园率仅为5.5%左右。到2021年底,我国每千人供养名额为2.03个,离“十四五”末4.5个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婴幼儿护理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福利关怀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围绕婴幼儿保育难点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那么,家长们对托幼服务的感受如何呢?持续火热的苗圃行业应该如何更健康的发展?请跟随课题组走进这一期的光明调查。
1.家长的期望:幼儿园多样化的需求和专业服务的期望。
在婴儿护理领域对幼儿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今年3月刚添了两个孩子,大女儿还没到入园年龄。如何更好的照顾两个孩子?家住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全职妈妈邢鑫犯了一个错误:“两个孩子的到来,真的会消耗我很多精力,让我无暇顾及老板。”面对这种情况,邢女士和家人商量后,一致决定把大女儿送去上托儿所。
“家里四个老人都还没退休,保姆做早教也不专业。尽早把孩子送到托养机构更放心。”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女士,在孩子两个多月的时候,就开始考察周边的托幼机构。江苏南京的钟女士也在儿子两岁半的时候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让孩子提前适应集体生活,和幼儿园搞好关系”是她的考虑。
在走访中,调研组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对保育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从无人照看的双职工家庭到选择专业看护、减轻老人负担,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到为孩子创造社交空间,当前家长对保育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
父母追求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当时,我看到了一些托儿所。我家附近没有公共厕所。一些私人的面向街道,一些地方很小。最后选择了离家近,周边环境安全的保育班。”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牛子如说,她每天上下班接送女儿只需要五六分钟。一个育婴班的价格是每个月两千左右,比请托儿便宜五六百元。
来自上海的2岁孩子的母亲王女士说:“我主要会考虑距离、环境、饭菜、教师分配等多重因素。看现在的情况,私立学校师生比比较高,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我们选择托儿所是为了集中在独立安全的室外场地。”“价格是我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想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公立托儿所,但是大部分都是我家附近的私立。一线城市基本每个月需要1万左右。”...“苗圃”和“苗圃”都要做好。随着对孩子的日益重视和科学育儿观念的深入,家长们越来越看重育儿机构的专业性,“不仅希望有人能帮忙照顾孩子,更希望孩子能在专业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办学性质、安全、地理位置、价格、内外环境、师资水平、照顾内容等。,都是影响家长选择托育机构的因素。
有过育儿经验的家庭,对这个选择基本满意。“我的宝宝已经从半日制过渡到全日制,非常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次带他回家,我都舍不得走。”“孩子在家吃饭总是追着喂,上幼儿园后就能独立吃饭了”...
在调查中,有过托育经历的家长普遍对选择托育机构照顾孩子表示基本满意。“小核桃刚入园的时候总是在门口哭。过了一段时间,她渐渐习惯了,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钟女士说。邢女士还说,大女儿喜欢上育婴班,已经养成了规律的作息。现在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她的两个孩子。
2.机构发展:行业进入快车道,育儿质量稳步提升。
托儿所发展迅速。穿过绿地,走进宽敞明亮的阳光房,传统中式的环境布局,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绘本、玩具摆放有序。在北京一家私立连锁幼儿园丰台校区,一个2岁的孩子正坐在桌椅旁,专注地玩着面板,老师则一边示范手指捏,一边耐心地解释每个形状的特点。幼儿园老师王小云感觉到,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来咨询幼儿园服务,他们渴望在育儿方面获得专业支持。
中国儿童中心幼儿发展部幼儿园班于2019年3月正式开班。“目前有6个班,近百名1.5到3岁的孩子,班级爆满。”保育班的负责人王莹说。
在云南昆明,2021年成立的福星育幼园,可提供全日照料、半日照料、定时照料、临时照料等各类保育服务。该机构课程研发部门的负责人许婧说:“年轻父母对婴儿护理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家长的照顾需求也不一样。为此,我们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与社区合作提供护理服务。”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托幼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及以后成立的托幼机构数量占调查总数的近八成。
幼儿园从业人员的学历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0到3岁的婴幼儿可谓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群体”。“照顾婴幼儿不容易,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时时更新。”王莹说,该机构每年都会制定一个教师培训计划,每月至少举行三次,涵盖保护、安全和卫生等不同主题。我们还对外举办“把握明天,教育未来”的研讨会,每年培训近千名保育员。
张本科专业是学前教育,硕士专业是学前教育。去年9月加入中国儿童中心保育班后,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比如新学期,如何应对孩子的幼儿园过渡和分离焦虑,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护理和发展支持。”
很多育婴师机构和专业院校都在育婴师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许婧复兴幼儿园探索与昆师合作模式。托儿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平台,学校定期为机构组织培训。今年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十几名幼师生入园实习,学校也准备开设幼师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教育机构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收费较高。“全托班每月保育费7000元,伙食费500元,杂费200元。”王莹介绍,中国儿童中心幼儿发展部幼儿园班是事业单位,没有租金,但人力成本仍然较高,收费价格难以降低。
截至2022年7月,北京95%以上的幼儿园为营利性商业机构,2020年月均收费7039元。
“我们园一年300多万,房租和工资占大头。照顾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教师的专业等要求就越高。”北京市朝阳区某托幼中心负责人张老师说。
对于托育机构来说,成本、生源、信任的建立都考验着机构能否“活下去”。“稳定的生源是托儿所发展的关键,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招生。”许婧坦率地说。张老师说:“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很多处于起步阶段的托幼机构抗风险能力不足,办园面临很大压力。”
3.托儿难:数量少,均价高,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包容性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家庭护理的需求。近年来,托幼机构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缺乏普惠性的托幼机构,难以满足很多家庭的需求。
“我不是没考虑过送宝宝去幼儿园,但是从家开车要十几分钟,而且价格也不便宜。最后还得请老人帮忙。”家住湖北省宜昌市的崔女士是一名初中老师。她通常工作很忙。“我想送孩子去幼儿园锻炼身体,但是很难找到小时候父母办的那种幼儿园。”
崔女士的需求并不独特。大多数家庭倾向于选择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普惠性护理服务,价格可以接受,获取方便,质量有保证。但是,资源匮乏、托幼服务价格高仍然是目前的痛点。据调查,大多数能提供全日照料、半日照料、定时照料、临时照料等的托育机构。都是从幼儿园和一些早教机构转化过来的,而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占的比较少。
托幼机构行业标准模糊,质量参差不齐。“我们采用标准化餐饮,从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到九家直营店。”北京一家托儿所的负责人田杰表示,专业定制的饮食有利于托儿所的规范化管理。“中国儿童中心有独立食堂,根据营养的多少提供健康餐。”王莹说。
目前,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在标准和规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制定了照护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标准,对照护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调查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托幼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卫生保健、举办经费、安全防护等规定没有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监测评估体系没有跟上。托幼服务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参考的工作流程,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托育机构运营成本高,配套支持仍需细化。“我们在北京有9家托幼机构,全日托每月收费9000-10000元。”田杰告诉课题组,家长吐槽“成本高”,但机构确实有困难。“育婴堂场地必须设在三层楼以下,所以这样的房子租金较高。相比房租,人工成本更高。例如,18个月以下儿童的师生比是1: 2,18个月以上儿童的师生比是1: 3。”高昂的运营成本推高了保育费。
张老师说,师资培训的支出也不少。一个老师培训一周大概需要4000-6000元。但是招聘刚毕业的老师,很难避免时间和成本的投入,导致前期支出很多。
202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养老服务业减免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租金税费减免、社会保险支持等26项减免扶持措施。但是,完善托幼服务的配套体系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受访机构指出,城市托育机构运营成本较高,回收效益较慢,实质性支持较少,特别是在特殊时期,托育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
育婴师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目前,育婴师行业仍存在数百万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早教师资培养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早教专业人才分布不均衡。截至2020年,全国开设早教的高校只有71所,且多为专科和职业院校。教育部今年9月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概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短缺领域,纳入了婴幼儿护理专业。
此外,现阶段我国对0至3岁婴幼儿早教教师的资格要求比较模糊,各地区专业要求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据调查,一些幼儿园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要求不高,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工资低也增加了员工的离职率。缺乏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制度,导致员工素质标准出现偏差,员工素质难以保证。
4.解决办法:多措并举,促进“生孩子”更具包容性和高质量。
坚持普惠公益,增加服务供给,满足托幼教育需求。近年来,中国包容性护理服务的供给不断扩大。2020-2022年,国家发改委(NDRC)、国家卫健委(NHC)继续开展普惠性养老服务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入50多亿元,累计增加20万个名额。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要提高托幼服务质量,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在托儿服务的时间安排上,我们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定时看护、临时看护等可选服务。在保育教育内容方面,应根据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保育教育服务,以保育为主,寓教于乐。在服务场所的选择上,要注意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支持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托幼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建立社区托幼服务点,盘活社区资源,让家庭享受便捷的托幼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单独或联合组织的方式为职工提供福利照顾服务。
规范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监管,提高群众满意度。2019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发布了《设置标准》、《管理规范》、《护理指南》、《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托幼机构负责人和照料者培训指南》等。,为托幼机构的规范开办和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优化细化托幼服务行业标准体系,为托幼机构提供更加具体的操作依据,包括从业人员准入、日常管理、监管监督等。,从而提高托育服务的发展水平,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可以在托育机构发展较快的地方进行试点,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取得好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探索将普惠性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在增加公办托幼机构综合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对其他民办托幼机构给予相应补贴,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减轻家庭托幼机构负担。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社区改造闲置房产或新建场地为托幼机构提供场所,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制定企事业单位设立托幼机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各主体积极性,通过全社会参与,推进公办、民办、民办等各类托幼机构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加强婴幼儿保育教育学科建设,结合保育教育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早期教育和保育服务人才,提高保育教育服务专业化水平。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教材,为推进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和鼓励高校婴幼儿护理专业人才进入幼儿园实习就业。制定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认证标准,逐步依法实施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颁发相应资格证书,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高尚、关爱、敬业、高素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完善托儿所、幼儿园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和奖励机制,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增强托儿所、幼儿园在全社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提高社会对托儿所、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儿童中心:王平、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