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社交超能力”离我们并不远
2022-11-19 09:38 来源:网络发布者:樊华阅读量:9697

当以“社交恐惧”为关键词搜索微博时,你会发现“社交恐惧人群的噩梦”、“社交恐惧的在校日有多可怕”、“社交恐惧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等话题已经吸引了一万多人参与讨论,阅读量甚至已经过亿。在豆瓣App上,关于“社交恐惧”话题的前三个群分别是“社交恐惧取暖”、“我患有重度社交恐惧症”、“我只有一点社交恐惧”,群成员数累计超过14万。
“社交恐惧症”原本是一个医学疾病术语,是指在社交活动中因害怕尴尬而产生的明显的焦虑、紧张和植物神经症状,属于恐惧症的一个亚型。事实上,成年人中“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仅为1.5%。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中常见的“社交恐惧症”并不是指所谓的“社交恐惧症”,而是指人们在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紧张、尴尬、焦虑,无法开口说话甚至逃避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让“社交恐惧”患者羡慕的是那些被称为“人类社交天花板”的“社交牛”群体。相比当初“社交牛”在公众场合释放自我的精彩行为,如今的“社交牛”获得了更多的正面评价,这些正面评价往往与高效沟通、自信表达、极高商数等特质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充分展示和表达个人魅力。
“社交恐惧”和“社交牛”更像是年轻人在社交中的情境策略选择,而不是性格对比。不难发现,有些人在熟悉的家人朋友面前可以正常交流,而在陌生人面前却处于不愿表达、不善于社交的“社交恐惧”状态。还有一些人,打着“我害怕社会”的旗号,只是想逃避面对面社交中的麻烦和尴尬,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冲浪,畅所欲言。
原因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社交恐惧”,人们往往害怕自己会处于“社交失败”的境地。我害怕说错话,做傻事,丢面子,出丑,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不被别人认可和喜爱,害怕自己内心对“完美的人”的期待落空。当你不得不面对社交场合时,你干脆选择直接回避社交,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大多数轻度的“社交恐惧”,最好的医生可能就是你自己。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积极调整心态,勇敢尝试,必要时练习一些沟通技巧,学会与自己内心的“完美人格”和解。有时候,主动和路过的同学打个招呼,在聚会上和陌生人搭讪,在工作中准备一篇演讲稿,一个勇敢的小改变,可能会让你的余生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如果此类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
其实网上很多所谓的“社交恐惧”都是这么说的。他们虽然安全,但也相当孤独。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渴望与他人交朋友,甚至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关键是迈出了告别“社交恐惧”的重要一步。起来,用更真实的自己去和别人交流。“社交超能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