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需要调整吗
2022-11-20 19:46 来源:网络发布者:苏婉蓉阅读量:19281

近来,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争议备受关注。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这与2017年美国降低的诊断标准一致。按照之前中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40/90mmHg,中国有2.45亿高血压患者。一旦“新标准”被采纳,中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翻倍至近5亿,超过总人口的1/3。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不过,国家卫健委很快回应:“目前国家还没有调整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亿多人在高血压患者排队时转了一圈。虚惊一场之后,很多人不禁要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真的需要调整吗?这涉及到两个评价维度:一是对个人的健康收益,二是对社会的经济负担。
个人健康收入账户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没有必要改变。
心脏就像水泵一样,不停地往外泵血、往回吸血,血液也不停地撞击血管壁,产生血压。血压升高可能对心脏、大脑和肾脏有害。高血压的防治应重点向前推进。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有科学研究发现,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在达到现在的诊断标准之前,就已经悄悄开始了。这是一些专家建议降低诊断标准的依据,但却招致了其他人的反对。
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血压在130mmHg-139mmHg和85mmHg-89mmHg的成年人,无严重疾病,服用降压药不能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却要承受药物副作用的危害。对于这部分血压接近但未超过现行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人群来说,降低诊断标准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因此最好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味着限盐、减肥、多运动、熬夜、戒烟戒酒、心态平衡。
计算社会经济负担,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需要与有争议的美国标准接轨。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国际标准,又要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高血压发病率。高血压被纳入国家心血管慢性病防治项目管理。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人群已经非常庞大,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降低标准导致高血压患者增加一倍,会大大增加国家医疗负担,挤占医疗资源,但会损害现有血压较高、更迫切需要规范治疗的患者的利益。
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只有美国采用30/80 mmHg,美国医学界内部还存在争议,其他国家也没有跟进。我国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标准。
算上这两笔账,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亟须降低。然而,标准之争并不是一件坏事。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高血压早期防治的重要性,警示那些血压在正常范围和高值的人,要尽快改变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